目前分類:General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同步發表於這裡


搬新家後,因為要購置硬碟錄放影機,又發現市面上有在賣的機器多半都貴到靠北,於是將TiVo列入考慮。然後又正好接到Pixnet給的什麼運動達人TiVo初體驗優惠,代價是一篇心得文,就想說反正都是要裝裝看的,就參與了這個計劃…

所以,現在是還稿子的時間了XD

那就依照該活動「建議」的方式寫︰

問︰為什麼你需要TiVo


答︰因為搬家後要買HD錄放影機,但不知為何隨便一台都賣到10K上下。想說TiVo反正有免費試用期,真正買斷其實錢也差不多(除了那個買節目表的年費外),就想說試試看。

問︰TiVo簡單介紹(EX和電視連接的方式、電子節目表、遙控器、其他功能…etc)


答︰覺得找體驗者來寫這個問題有點奇怪XD 我很想說請見官網XD

不過這玩意可以當一個接上網路的硬碟錄影機,透過網路每週定期更新一次近兩週的節目表,然後可以依節目表來選擇要錄什麼節目。如果節目有衝突的,也可以自動設定下一個重播時間,無須使用者自己規劃。

我個人的使用習慣呢,就是大約每週日會去掃一遍下週的節目表,把想錄的節目選起來。至於平時則是設定全影集錄製,比平常比較喜歡看的節目(如Mythbuster)錄下來以備沒東西看的時候看。

另外TiVo有一個主打功能就是倒扁和挺扁。它號稱可以學習使用者觀賞電視節目的喜好,並在主機賦閒期間自動亂錄一通,把磁碟空間錄滿。而使用者則是在平常看電視時就可以對喜歡的節目按挺扁、討厭的則按倒扁,幫助主機做學習。

只是我都沒在用,我那台主動幫我錄一堆「你不知道的事」,就是一個要抄Mythbuster卻又搞得不倫不類的鳥蛋-_-

問︰你用來錄製什麼節目


答︰平常沒事不會主動找來看的B級芭樂電影!比方說Cinamax的最愛「美國忍者二︰戰鬥人」XD

還有料理東西軍全系列可以拿來配飯XD 再來就是像流言終結者跟Samantha Brown的炫耀節目-_-

問︰你覺得TiVo的優點


答︰就是可以「按節目表」而非「按時間」的錄製節目。對我這種根本不想花錢訂報紙的人來說,依靠的不是網站節目表就是每個月一本的TV Guide,但我覺得台灣實在找不到一個堪用的TV guide網站,拿有線電視公司寄的則在每月頭幾天會比較尷尬。

不過以後要花一年1500元買這個服務,會不會太貴我覺得有點見仁見智。

另外就是它可以一邊錄A節目一邊觀賞已經錄好的B節目,如此在看錄好的B級鳥片時就不需要擔心跟要錄的節目衝突,而且也可以無所顧忌的一口氣把每天都播的帶狀節目都錄起來。錄帶狀節目可以使用全影集錄製功能,像我以前碰到這種節目都會盡量閃過,真的要錄有時也要在那邊查節目表僑時間怕衝突,現在都不用怕這問題。

另外還有它可以邊看邊錄。像一個節目可能是9點演到10點,我可以9:20再開電視,碰到廣告就快轉,可能節目快結束時正好可以追上即錄的進度。

平衡報導自己加的問題︰TiVo的缺點


答︰我覺得錄那種Live Show會有問題,比方說比賽時間不定的棒球比賽,或是可能會碰上未預期狀況的啥洨頒獎典禮之類的。節目表就是抓3小時的話,多出來的時間就會被砍掉。其實偶爾也有發生節目晚了幾分鐘開始結果最後一分鐘沒錄到的事情。這可以在設定時選多錄幾分鐘再切解決,可是這樣子錄帶狀節目就更容易發生時間衝突。

當然也可以按時間來錄,不過我覺得這樣子就失去了TiVo的意義。

依節目表錄製的選項操作起來也有些不便。像我每週一次要掃西片台的節目表,就得選擇HBO,從頭掃到尾,再回頭選東森洋片、從尾掃到頭…如果能提供一些除了分層式選單外的其他表示方法會好些。

另外,如果控制器能夠再加上「快轉30秒」之類的按鈕,操作起來會更順手。

結論︰


裝了TiVo後,就沒啥在注意電視節目表了。就是每週看看要錄什麼,之後開電視就是看看錄了什麼節目要消化,電影也不用特別挑有很多時間的時候才能看,可以一次看一部份下次再接續看。要說他打的「改變您的收視習慣」這句話,實際上沒有錯。

不過這東西也是沙發馬鈴薯製造機,習慣上它之後就會常常窩在沙發上看白癡電影XD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插播新聞︰Giants的四棒被Phillies簽走了!沒有四棒該怎麼辦呢!


分享一下我玩的1902世界大賽第六戰第九局…





其實玩上世紀初很簡單。當時不知為何Silicon Valley的居民收入比米國其他地方都多50%,所以Oakland也是個大市場。加上那時代的對手跟CPBL球隊一樣,有人上壘就點,投手至少一場都丟130顆球以上,所以只要組成暴打部隊,稱霸當代大聯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復活,是砍掉重練。




預計使用Baseball Mogul 2008的引擎,因為與舊聯盟之間差異有大到,所以直接開新聯盟。

這次應該不會又死掉了-_- 我只要有付年費,網站就不會死給大家看-_- 目標是每年的暫停回合數0!

徵求測試玩家和副主席。

有興趣者請至論壇出聲:)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想說要不要把一些舊文章打腫臉充胖子的轉過來XD 但想想還是留在主站(網址:http://blog.lester850.info/)好了…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常有人問說二縫線速球跟伸卡球到底是否相同,特別在王葛格靠這球成名後。


答案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首先,我們知道球種共分為三類︰速球(fastball)、變化球(breaking ball)、變速球(changeup)。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米國人的分法,日本人的分法則只有直球跟變化球,也就是說日本人的認知裡投手最快的球(還最好是跟射箭一樣直)是直球,其他的都叫做變化球,可是這種方法一方面過度粗糙另一方面沒有意義(既然日本老式分法的直球只有一種,那幹嘛獨立分一類?),最近日本也慢慢接受速球而非直球的觀念,不過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而所謂的2-seamer,食指跟中指扣在球的縫線距離最短部份的兩條縫線上頭,是屬於fastball的一種。一般來說相較於4-seamer來說較慢,但擁有向下的movement。所以這種球種有時也被稱為sinking fastball。

若要更簡單一點講,2-seamer或2-seam fastball就是sinker。所以我們會在部份評析王葛格的scouting report裡看到說他的2-seamer很讚,有時會看到說他的sinker很讚,其實這是同樣的一回事。對包括王建民來說的大部份投手來講,我們說他丟2-seamer,就等於說他丟sinker。會造成一些疑慮,主要還是以當年實況野球系統流的球種分辨遺毒,將sinker給歸到了變化球去,所以才讓人有二逢線速球和伸卡球是否一樣的問題。

可是這樣又會有人說了,說啊那cutter也是二縫線速球的一種啊,那我們講2-seamer怎麼知道是在說sinker還是cutter?

Cutter的確是2-seam fastball這一類的其中一種,不過當我們說2-seamer時說的是sinking fastball,不是說cutting fastball,而且就同時會丟2-seamer和cutter的投手來說,cutter的握法也並不是上頭提到的基本上將兩指都扣在縫線上頭。我們說cutter屬於這一類球種的變化型,跟splitter一樣,而並不會將2-seamer和cutter混為一談。其實也就是習慣性用法的問題而已。

那「2-seam fastball和sinker也可以不同」是怎麼說?

這要從1999年A's三本柱時代萌芽期開始講起了。

錢球的成功祕訣(話說我好像忘了要寫踢爆這本書當中謊言的文XD),Billy Beane能組成A's投手王國的重要根據之一,其實是從G/F ratio(滾飛球比)開始的。Beane認為只要保持一個守備堅強的內野群(特別是二游),就可以高度提升groundball pitcher的能力,讓這類型投手被打出的球更容易製造出局數。所以他把重心放在一些主要武器是2-seamer的投手身上,因為這種球路能夠製造更多的滾地球,而近代美國職棒開始重視滾飛球比,就是在這種思維之下,由三本柱第一員Tim Hudson打出來的。

回頭看Beane當時的佈局,他重用Randy Velarde、Mark Ellis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出類拔萃的上壘能力,守備力才是最主要的著眼點,所謂不重視守備的說法只不過是障眼法而已。他在建構了以Randy Velarde-Miguel Tejada-Eric Chavez鞏固成的內野防線後,就開始導入大量的sinker baller。從99年的Tim Hudson、Jeff Tam、Cory Lidle到近期的Kirk Saarloos都是如此。

其實扯這一堆,只是要說帶動這個滾地球世代的開路先鋒Tim Hudson。他要成功,投球模式就是低低低掉掉掉,又要低到靠北又不能壞球率太高自爆。當時他的球種有2-seam fastball、sinker、slider、splitter和changeup,每一種都會往下掉,只是幅度大小有差。

喔?在這裡怎麼2-seam fastball和sinker就分開來了?

其實對有些投手,他丟這種會下沉的二縫線速球有兩種,一種較快下降幅度小些一種較慢下降幅度大些。我們知道沒有兩個投手丟的相同球路是完全一樣的,像王建民跟Kevin Brown都擅長丟sinker,但他們的sinker則有相當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有相當差異(Brown的sinker可以拿來當三振人武器球,王的不行)。對有些投手來說他丟的某些球路也並非只有一種變化,如Mark Prior的slurve,以前我們叫他"breaking ball",因為他就是這球路只有一種握法但有兩種變化,較快一點像slider較慢一點像curve。

而就Tim Hudson來講,他的特點其一是丟二縫線的變化也是近似12-6垂直往下,跟多數投手的sinker會帶著往右打者內角跑的movement不同(所以可以再搭配splitter,製造一種速球三種往下掉幅度的特色),另一個特點就是他有兩種sinking fastballs。對他來講,我們習慣上稱較快的為2-seamer,較慢的為sinker。

所以以王來講,他主要投2-seamer、4-seamer、slider和splitter(changeup不是忘了列,是拿出來丟很抖XD),在他的case裡,sinker=2-seamer。

所以,基本上2-seamer和sinker是同樣的球路,不過對某些丟二縫線有兩種變化的投手來說,我們才會將它區分出來。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算平均隊友一場比賽能幫先發投手打幾分的無聊數據。


有人少見多怪,看到RS就說這是什麼?說哪有這種鬼東西?實際上這數據存在,只是對投手能力分析沒有幫助。

也就是說,這只是茶餘飯後抬槓時用的數字。

算法就是把該投手先發的比賽,隊友在那些比賽的總得分相加,除於場數。如果一個投手的RS高達6,表示他先發的比賽只要失分小於6分就很有機會贏球,而一個投手的RS若只有2,那他完投9局只失2分恐怕還有很大機會拿不到勝投:p

看起來很沒意義的數據,可是如果說有人愛講誰誰誰有勝運誰誰誰有負運,那這數據顯然是分析投手運氣很好的資料。比方說王建民,這季常有人說他負運,可是事實上Yankees在他先發的5場比賽總共取得29分,RS高達5.8。這麼高的火力支援要說隊友沒支援他說不過去吧?

另外這數據也是拿來修理那些喜歡拿勝投數評斷投手的人。2001年美聯賽揚獎得主Roger Clemens拿下20勝3敗,很多人說他具備贏球的能力,可是他的RS在排行榜排第二,平均單場6.6分。那一年最幸運的投手是水兵隊的四號先發Paul Abbott,竟然拿下17勝4敗,RS高達每場7.8分!(看這傢伙今何在?)

所以拿RS這數據可以很清楚告訴大家勝投數或投手勝率很可能只是運氣好壞的差別。除此之外,run support的價值大概就只有一般人閒聊時會說他們認為誰誰誰運氣好或運氣壞,而數據頭閒聊時會說誰誰誰RS是靠背高還是夭壽低,如此的差別而已。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笨不是罪,但笨又自以為是就是罪。


有位號稱學習哲學、教授運動倫理學的高知識份子 ( ? ) ,寫了一連串「數據派的迷思」文章。有興趣的人就去看吧,不過不管你看到什麼地方,最後的表情一定都是(...)

這傢伙最大的問題在哪裡?

我們說談一件事情前要先瞭解一件事情,他說數據派的問題前,知不知道統計是做什麼的?

未發生的事情無法預測,只能推測。而數據派,是「經由統計跟機率來分析風險,藉以推測行為合理性」理念的信徒。一個生涯面對左投手打600打數只打出50支安打的打者A,跟一個對左投手900打數有250支安打的打者B,在選擇代打面對對方左投後援時要派出誰?或許派B上去結果雙殺打,畢竟他打擊率也只有.278,也或許派A上去結果全壘打,誰知道那不是他生涯打左投手的第51安?但碰到這種狀況時,你是要直接把命運交給上帝,還是評估風險後再把命運交給上帝?

這就跟A賭盤中獎率0.083,B賭盤0.278一樣,機率會告訴你賭B的贏錢率比賭A高出3.3倍,當你非要選一個押時,你會下在哪一邊?這就是機率,它無法預測結果,但會有適當的資料告訴你每個選擇的風險高低。你還是可以選擇風險較高的,也有可能運氣好就賭到了,但是以這兩個賭盤來說,什麼時候你會想押在A上?

如果是我,除非賭A能贏的錢比賭B能贏的錢多10倍,不然我絕對押在B上頭。

盜壘、觸擊這些戰術也是一樣啊。數據派想的是,只有在它能得到的效益好到讓人覺得值得時,才有發動的價值。其實這種風險評估的數據派觀點早已經深植在棒球觀念裡,所以我們不喜歡給胖子盜壘,因為他被阻殺的機率高於飛毛腿;所以我們不喜歡在投手打九棒時讓八棒做觸擊推進,因為投手打擊出局機率遠高於其他棒次﹔所以我們會排打擊率高長打率好的人在三四棒,因為數據告訴我們這些人在打擊區造成破壞的機會高於其他選手。而所謂的「數據派」,只是在這個按風險評估概念的前提下,找出更多種拿來做風險評估的資訊罷了。

連統計跟機率沒辦法預測未來都不知道,這種人應該回去國中重讀機率,而不是跳出來寫什麼迷思的屁文。這些人最白癡的地方,就是一面抨擊數據派拿機率分析風險,一面說「這打者打擊率三成,打的不錯」。

一面說數據無用,一面又拿打擊率這個「數據」來判斷選手強弱是怎樣?同樣是數據,他看不懂的期望值就說這些數據沒考慮到實戰狀況blahblah...但誰都看得懂的安打機率就不用考慮實戰狀況?他說講觸擊的期望值數據必須把所有狀況分開,像是比分差幾分、幾局、投打狀況等等,但講打擊率時有誰把所有狀況分開?有把投手強弱、野手站位、鳥安還是紮實安打等等都列入考慮嗎?純粹只是他不想接受(或看不懂)的數據資料就拿「實戰狀況各有不同,數據不能用」,他能看懂的資料就不管「實戰狀況」而已。

就只是自以為是的白癡發的嘴砲而已。

說數據派無用,第一件事就是要推翻打擊率跟防禦率這兩個基礎數據。可是我只看到一些蠢蛋邊說要揭發數據派真面目邊死抱著這些基礎數據不放。

PS:竟然增加了那種北爛blog的點閱率,真是罪過。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名棒球統計專家Bill James開發,品質保證。


只能拿來評先發投手,不要拿去算中繼後援。

方法如下:


  1. 從50分起跳。

  2. 每解決一個打者加1分。

  3. 四局後,每投完一局加2分。

  4. 每個三振加1分。

  5. 被打每支安打扣2分。

  6. 每掉一分自責分扣4分。

  7. 每掉一分非自責分扣2分。

  8. 每次保送扣1分。



這個成績也可以從ESPN網站上單場boxscore查到,叫gamescore或GSc。像王建民9/8輸給Devil Rays的比賽就只得到39分。

不要問幾分才算是好成績,這是看爽用的,只是把先發投手表現做簡易量化的方法之一。不過若你拿來拿同一場比賽兩邊的先發投手做比較,分數高的應該是丟比較好的。

為省事,我也有做一個小程式來做計算的工作。用途在自己使用方便,所以不打算做任何改進(對隨手寫來自用的小玩具來說,有基本的error handler已經很不得了了XD ),就別抱怨這東西寫的不乾淨了。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本來就不看報紙XD


世界大賽結束後,在台灣野球網討論區上有人揭發中國時報吳清和編假新聞的事。

CCLu兄的blog對此有深入探討,他也發動了杯葛「I'm a Free Blogger, I Don't Read China Times」。

民明網也出手了(見《民明時事》下的《捏造新聞,豬狗不如》)。

講到少林棒球事件,就是有個人在網路上用新聞稿的方式胡謅了一篇報導,說是周星馳看到2001世界盃後台灣棒球熱潮,想開拍少林棒球,他自己演張誌家,並打算網羅一堆港台大牌明星參演。

然後中時記者廖德修就把這篇「報導」原封不動搬到中時晚報上了。

後來事情真相被揭穿,有人打電話去罵廖德修,廖大記者回應是「那是截稿前,沒有什麼時間多做查證。難道你在快截稿的時候看到這麼一篇東西,不會手癢想把它登出來嗎?」,還反過來怪那位作者怎麼可以用新聞稿的方法寫文章害他信以為真。

中時晚報要被裁了,活該。

可惜這種記者上網抄新聞的爛風氣沒因為這一次事件消聲匿跡,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記者引用網路上討論區的網友發言,甚至有的只是寫些「網路上也引起熱烈討論,網友阿魯巴痛罵崔西種族歧視,網友注音人建議鋒哥轉隊,也有網友李右使覺得鋒哥應該回來挽救中華職棒。」這種五四三也當成一篇報導。且別說其他媒體後來以看笑話的心情在報這個假新聞,少林棒球之所以會被揭穿,正是因為各大媒體也抄了廖德修那一篇,少林棒球新聞在各電視台晚間新聞播出,還有記者跑去訪問那些電影明星。若非各家新聞都在報,讓發那篇胡謅文的作者看到電視竟然報導了少林棒球,「當時正在吃麵,麵條從鼻子裡跑出來」,他也不會發現事態嚴重趕快跳出來澄清。

所以我先前說台灣媒體很爛,就是這麼一回事。明明就是自己也沒查證在新聞報少林棒球,等到被發現是假新聞後馬上厚臉皮的當自己沒報過,站到憤怒的球迷同一陣線一起罵廖德修。當沒人記得你們這些有線台無線台當時也隨廖大記者起舞嗎?

不過,如果廖德修當時有因為少林棒球事件受到懲戒,我想這種媒體亂象應該會有些許控制。可是當身為廖上司的吳清和也是個會編假新聞欺騙大眾的記者,那廖會沒事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啊。

吳清和可能在家是個好爸爸、好丈夫,可能在工作場合是個努力工作且對下屬很好的好主管,可能他對後進很照顧、對友人很麻吉,可是他身為記者,竟然幹出製造假新聞的事情,有了幹記者這行最不該有的暇庛,就不可以原諒。

每種職業都有不可犯的天條,如職業球員不可以放水,保全不可監守自盜等等。做記者,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報導事實,吳清和沒做到這一點,就不配當記者。中國時報竟然沒有處理這麼嚴重的問題,只是讓他發表一篇推諉卸責的文章後把blog關起來當駝鳥,這種連新聞品質都不顧的報紙怎麼能看?

捏造新聞最無恥,我不看中國時報。

PS︰我不打算使用CCLu的blog上那張banner。我是不知道上頭的「我是個自由且免費的blogger」是怎麼設計的啦,可是「免費」這兩字在這裡有種告訴別人自己是廉價的味道在,應該是在翻譯「I'm a Free Blogger」時畫蛇添足。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台灣野球網



關於Double Switch



Double Switch是沒有DH制度的聯盟比賽中最讓人驚奇的一環。常看美國職棒國家聯盟比賽的球迷,一定常常會在比賽後段時被教練突然的一記Double Switch搞的頭昏眼花。事實上很多主播和球評也往往栽在這一步,被認為應該已經被換下場的投手竟然還在場上投球的景況,有時還能讓一些轉播經驗也不少的播報員語塞。其實它的道理不難,但能否善用以幫助球隊贏球則真的看教練功力。欣賞投手要上場打擊的國聯比賽,若能將這個東西搞懂,必能提高不少看球的樂趣。

但一般台灣的球迷們對Double Switch的解釋其實是錯誤的。大多數人多半以為Double Switch就是在輪到投手打擊時更換代打,然後下個半局再讓這個代打接替其他打序的野手做守備。事實上這不過是不同半局的兩次更換球員動作而已。先是在投手打擊時將他換下,這是更換代打;下個半局將一個野手換下場由那位代打替換守位,並將下任投手派出場,這是一個更換守備球員。雖然同樣有「讓投手的棒次從原先的九棒移到其他棒次」的效果,但這和本質上是同時換下兩名球員的Double Switch是無關的。

實際上Double Switch只用在守備方的場合。多半是在替換投手時,一起將其中一位守備球員換下場,並將換上場的一投一打打序對調。比方說下個半局要輪由七棒開始打,如果把九棒的投手換掉。新上來的後援投手會因為在下一局需要啟用代打,而讓他只能投一點點就要被換下場。若這時將其中一位野手一起換下去,新上來的後援投手是接替那位野手的棒次而新上來的野手是替換退場的投手,這就達成一個雙換人。

     原棒次      新棒次

1棒  CF 陳致遠     CF 陳致遠
2棒  2B 黃忠義     2B 黃忠義
3棒  RF 彭政閔     RF 彭政閔
4棒  LF 陳金鋒     LF 陳金鋒
5棒  1B 謝佳賢     1B 謝佳賢
6棒  3B 陳鏞基(打到這) P 曹錦輝
7棒  SS 鄭昌明     SS 鄭昌明
8棒  C 葉君璋     C 葉君璋
9棒  P 王建民     3B 張泰山

換投手時同時換下前一局剛打完的六棒三壘手,並且上來的棒次互換,這就完成了一個Double Switch。

當然這種雙換人也不一定只能用在投手打擊的比賽,只要是守備方同時換下兩名野手,上場的兩人守位和棒次交換,這種同時發生但非兩個獨立事件的換人就可稱之為Double Switch。那為何這種換人不會在進攻時發生呢?因為棒球規則裡限制只有在場上的球員才能被替換。唯一會在進攻時換同時換兩人的場合是其中換一個代跑,但這種打者換打者跑者換跑者的異動屬於兩個獨立事件,不需要非得同時做換人才行。既然同時永遠只會有一人上打擊區打擊,就不可能在進攻時做雙換人。所以你可以在九棒王建民上場時說你要把他換成張泰山,裁判會接受,因為當時輪到九棒打擊;但你如果要說要順便換掉陳鏞基,裁判不會理你,因為陳當時並不在場上。一直要到這個半局結束你跟裁判確認守位時,才能將陳換下場休息。

這種戰術的使用時機又為何?最常發生的狀況當然就是在換投手時不希望下個半局因為更換代打而讓後援投手只丟一下下就被迫換下場。所以在下個半局就輪到投手打擊,而又希望新換上的投手能夠在下一局繼續投時,教練就會做出Double Switch。當然,並沒有硬性規定一次只能換兩人,如果教練功力深厚加上板凳球員充足的話,要做出三換人、四換人以上都不是不可以。

如果在某一局輪到防守的時候,球隊來個九上九下,那麼接著誰要打哪一棒,是完全可以重新排的。

lester8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